二是新闻敲诈。新闻敲诈★◆★,是指记者以媒体曝光威胁、要挟当事人,从而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这种以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行为★★,不仅是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而且轻者违法★◆◆★★,重则犯罪。2014年4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工作汇报会上通报:因涉及新闻敲诈、有偿新闻和假新闻等问题◆★★■,2013年以来全国共有216家违规报刊被查处◆★◆◆★■,49个记者站和14455个记者证被注销★★★★■;查办“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案件258起■★◆■■,收缴各类非法报刊151★◆★■◆.3万余份★■◆◆★■。[《2013年以来全国200余家报刊因新闻敲诈、虚假新闻等问题被查处》■★,新华网,2014年4月22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媒体也在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变革。
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查处报刊出版单位违法医药广告6902件,清理广播电视违规医药广告500余条次,对88种虚假违法广告问题严重的报刊进行通报批评或予以年检缓验,对违规频率频道给予了限期整改■★★◆◆、警示或诫勉谈话等处理◆◆◆。[《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力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人民网,2014年1月13日。]2015年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立即停播◆■“名酒汇”★★■◆“名酒天下”“名酒坊”等22条以节目形式播出的违规广告。这些举措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
六是刊播不良商业广告。我国广告的主要载体是大众传媒■◆◆。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经营管理人员为了谋求眼前利益,将一些不符合法律规定、内容不健康的广告也大量刊播。这些低劣广告对受众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损害★◆■,对媒体的公信力也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刊播虚假广告和低俗广告★■■◆◆,是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
三是虚假新闻。真实性是媒体从业者的职业底线,也是传媒业的共识◆★★◆◆。虚假新闻之所以久禁不绝◆■,除了少数有意为之的案例外,多数案例其实是因为一些媒体和记者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新闻操作常规,比如从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取消息源■◆、抢发新闻忽略查证等■◆★。按理说■■■★◆,互联网平台为记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核实工具和技术,但由于查证不力引发的虚假新闻案例依然层出不穷,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媒体和记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2012年11月28日,江苏教育电视台《棒棒棒》节目因为嘉宾大爆粗口■■■、举止粗俗、行为不雅停播。这段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引起网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很长一段时间的非议。江苏教育电视台作为具有舆论导向功能的新闻媒体,在被邀嘉宾有不端行为的时候,不仅没有及时制止和劝阻d88尊龙凯时,反而全盘播出,广而告之。为了追求收视率■■★,吸引观众◆◆,获取经济效益,而不顾自身的职责所在,这本身就是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一种表现。
五是传播内容低俗化。媒体应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更是先进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向大众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引导大众接受什么样的文化★★■★★,是媒体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有些媒体不惜以低俗化的新闻报道博得公众的关注◆■◆★◆,侵蚀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
四是新闻炒作◆★■★。甚嚣尘上的新闻炒作也是媒体利用自身放大镜的作用做出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它选取某些事件中的一点刻意放大渲染,经过人为的刻意安排、新闻从业人员的不当介入◆◆■,进而主导了事件的后续发展◆★■◆■★,目的是使该事件在随后的发展变化中更有利于媒体的叙事风格,更具吸引眼球的传播要素,以期获得轰动效应★◆■■★■。2014年12月初,一段网络视频受到不少人关注:四川西充县某村8岁男孩坤坤被查出通过母婴传染感染了艾滋病毒,包括男孩爷爷在内的200多个村民写“联名信■◆★★◆★”★◆◆■,要求驱逐坤坤■◆。消息一出,就上了各大新闻网站的热搜榜之首◆■◆,网友谴责村民冷血,甚至引来联合国驻华某组织的关注◆■◆。后经媒体调查证实◆■■■,★★“200村民写联名信驱逐艾滋男童”是一起策划出来的“新闻◆◆■★■”。此类新闻策划背离媒体真实◆★◆、客观的职业报道者身份,以高尚的借口和导演摆布的“新闻◆■★”谋取记者及媒体的私利★■。
一是有偿新闻。有偿新闻■■◆★,即新闻从业者以发布新闻为条件向采访对象索取或接受采访对象物质报酬的行为d88尊龙凯时。有偿新闻的本质是权钱交易,是新闻从业者利用手中的报道权★★◆★■、发稿权与采访对象进行的金钱交易。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闻行业有偿新闻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尽管有关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严厉禁止有偿新闻★■★■◆◆,新闻战线也主动加强行业自律,但有偿新闻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可以说,有偿新闻已经成为新闻传媒业的“痼疾■★■”,近年来又逐渐衍生出另一种新闻的权钱交易形式——有偿不闻,即采访对象出于隐瞒真相的目的向新闻从业者提供钱财,或新闻从业者主动向采访对象索取钱财,进而放弃舆论监督。无论是有偿新闻还是有偿不闻■◆★◆◆,其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不仅破坏了新闻从业者的形象,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而且对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市场经济在调动新闻媒体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新闻工作者的利益诱惑和失范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新闻媒体如果唯利是图、失之监管,就可能片面追逐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